99年前教员分析问题的手法,到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! 悲哀!
发布日期:2025-01-23 03:16 点击次数:178
我们为什么要学习《毛选》?
因为《毛选》是教员战略思想的结晶。
我们要学习《毛选》什么内容?
学习《毛选》分析问题、看待问题的方法,最终可以运用《毛选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,改造我们的人生和世界。
正是如此,我在《读毛选学战略》中分享的不是一些趣闻轶事,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,比如第1章讲的就是“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”、第8章是战略 3 原则、第 9 章就是重头戏方法论——矛盾分析法等等。
世界观告诉我们要如何正确看待分析事物,3 原则告诉我们为人处事遵循什么战略原则,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如何运用矛盾论分析问题。
注重方法实践,而不是为了读而读,这是我读毛选的基本原则。
这也是我写文章的一个特点,一方面我们要从整体上读毛选的结构,比如为什么《毛选》第一篇是它。另一方面,我们要学习教员分析判断事物的视角和方法,比如为什么要从阶级分析入手。
展开剩余88%有些时候,我也会运用毛选中的方法来分析时事,毕竟我的底层还是个战略顾问,比如毛选 8 个字,破解内卷魔咒。
我希望,大家能够跟着我的视角,走进教员的世界,去细细体味教员的问题,感受他的睿智和伟大。
我相信,这将是一段十分有趣并且意义重大的历程。
今天,我将继续讲一下教员分析事物的手法,因为这是我认为学习毛选最重要的内容之一。
这个分析手法,教员早在 1925 年的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中使用,99 年已经过去,但是很多人仍然不知道,更别提使用,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!
1、教员分析事物的手法
在《为什么《毛选》第一篇是它?》中,我曾经讲过,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之所以放在第一篇,是因为这篇文章分析事物的手法具有代表性。
什么是代表性?
代表性就是说,这种分析手法是教员常用的分析手法,这种方法不仅在第一篇中出现了,在后面文章中也会高频出现。
可以说,某种程度上这种方法代表了教员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。
也就说,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,就掌握了教员分析事物的代表方法(之一)。(更多分析方法,且待后面分解)。
那么,这种方法是什么方法呢?
就是对事物先进行分类,然后分析事物性质,再分析事物与其他事物关系的方法,我在《读毛选学战略》中称之为三元分析法。
三元指的就是分类、性质和关系,分类就是对事物分类,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——为什么要从阶级分析入手?;性质,就是分析判断事物的性质;关系,就是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。
在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中,教员就用了这种分析手法,将整个社会分为 5 个阶级,然后分析各阶级的性质,以及与其他阶级的关系影响。
我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为例。原文是这样写的:
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。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,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,其生存和发展,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。这些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,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。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。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,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,是极端的反革命派。其政治代表是国家主义派(1)和国民党右派。
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,我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区别分类、性质和关系的分析。
在上面原文中,红色代表分类,紫色代表性质判断,绿色代表关系影响。
在原文中,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类别,关于为什么这么分类请查看文章《为什么要从阶级分析入手》。
“附庸”、“最落后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”,是对这个阶级的性质判断,也可以说是定性判断。
“其生存和发展,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”“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”“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,是极端的反革命派”,这是分析这个阶级和革命的关系影响。
如果你按照我的方法去分析一下,教员分析其他几个阶级的原文,你会发现,分析手法是相同的。
这就是教员分析事物方法(之一)。
其实,不仅是这篇文章,其他文章中,教员也是如此分析的。
2、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
在上一篇文章《看完教员的这篇调查报告,我不禁感叹:滴水不漏!》,我分析了教员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的整个报告的结构,这次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报告中的细节分析。
首先看报告框架,你可以发现,报告为了实现答复“党内党外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”的目的,对报告做了针对性的调整,将农民运动的严重性、规模介绍、性质变化放在最前面,紧接着就是回应其他人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,最后才是全面分析评估农民运动。
以上是整体的框架,从框架中(尤其是 14 件大事部分),我们也可以看出分析手法依然是对事物进行分类,然后逐类分析各个事物的性质及其关系影响。
我们再来看,教员在“革命先锋”部分的分析,其中就把农民分为了富农、中农和贫农三种(长沙调查:贫农占 70%、中农 20%、地址和富农占 10%),然后贫农又分为赤贫和次贫两类,然后再逐个分析富农、中农、贫农对革命的观感。
你看,依然是分类、性质和关系。
其实,这不是偶然,而是必然的。因为这正是教员分析事物常用的方法,也可以称之为矛盾分析法。
教员在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中写到“大家明白,不论做什么事,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,它的性质,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,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,就不知道如何去做,就不能做好那件事。”
意思是说,如果想做好一件事,就必须知道那件事的情形、它的性质、它和它以外事情的关联,这样就知道了这件事的规律,就做好了这件事。
如何知道那件事的情形呢?
那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,全面客观联系的分析事物,对事物分类,分析事物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。
所以,我们应该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?
3、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?
教员说,“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,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,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,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。”
意思是说,我们做事情要看到本质,把现象看作是入门的向导,也就是寻找到本质的向导。
如何看到本质?那就透过现象看到本质。
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?
那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法对现象进行分析。
分析什么?
全面、客观的对现象对应的具体事物分类,分析事物的性质及其联系,分析的过程中,或者说其性质,就已经开始接触到了本质的东西。
比如“痞子运动”只是现象,那本质是什么呢?本质是农民运动是革命的先锋,为什么呢?
因为把农民分为富农、中农、贫农,贫农又分为赤贫和次贫,当逐一分析之后,就会发现虽然是农民运动的,但是富农是“消极的”,中农是“游移的”,贫农则是坚决的。
贫农领袖中 85% 是变得很好的,只有 15% 还有一些不良习惯,这只是“少数不良分子”,通过整顿内部纪律就可以改进,而不能说是“痞子运动”。(这个部分你可以理解为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)
正如书中所说“没有贫农,便没有革命。若否认他们,便是否认革命。若打击他们,便是打击革命。”
可以说,整体上,农民阶级是革命的先锋,尤其是其中的贫农阶级。这就是事情的本质。
而部分人所谓的“痞子运动”和“革命先锋”的现象,恰是我们获得本质的向导。
4、结语
99年前,教员就在用的分析手法,到现在依然没有过时,并且适用几乎所有领域。
你可以对用户分类,然后运用矛盾分析法,找到你的目标用户。
你可以对对手分类,然后运用矛盾分析法,找到你的战略级对手。
你可以对工作分类,然后运用矛盾分析法,找到工作中的主要矛盾。
你也可以对人生中主要的几件事进行分类,然后运用矛盾分析法,找到人生的主要矛盾所在。
……
然而,这样的分析手法,现在的我们却很少知道,更少人能够运用自如。
难道不悲哀吗?
《毛选》系类解读:
1、《毛选》第一句,99%的人都理解错了
2、为什么《毛选》第一篇是它?
3、最后的成功,早在《毛选》第一篇已经注定!
4、学习《毛选》的3 个锦囊
5、毛选 8 个字,破解内卷魔咒
6、为什么要从阶级分析入手?
7、看完教员的这篇调查报告,我不禁感叹:滴水不漏!
发布于:上海市上一篇:没有了